本文作者:author

警惕!锑价狂舞背后:进口暴跌,中信建投“长期看好”是真是假?

警惕!锑价狂舞背后:进口暴跌,中信建投“长期看好”是真是假?摘要: 锑市怪象:进口冰封,价格狂舞?中信建投的一厢情愿?中信建投的研报,如同雾里看花,看似描绘了一幅锑价高歌猛进的美好蓝图,实则充满了令人玩味的细节。一句“支撑锑价高位运行”,背后隐...
警惕!锑价狂舞背后:进口暴跌,中信建投“长期看好”是真是假?

锑市怪象:进口冰封,价格狂舞?中信建投的一厢情愿?

中信建投的研报,如同雾里看花,看似描绘了一幅锑价高歌猛进的美好蓝图,实则充满了令人玩味的细节。一句“支撑锑价高位运行”,背后隐藏着多少欲盖弥彰的无奈?

锑价高企的表象:海关数据的冷酷解读

海关数据不会撒谎。3月锑矿砂及精矿进口量断崖式下跌,同比暴跌63.9%,一季度累计也下滑了25.5%。这可不是什么“稳中向好”,而是实实在在的进口崩盘!中信建投轻描淡写地用“进口量下降明显”一笔带过,难道是想掩盖国内锑原料供应的捉襟见肘?这种选择性失明,让人不禁怀疑其研报的客观性。

内外价差:一场心照不宣的豪赌?

国内外锑价的巨大鸿沟,早已不是什么秘密。外盘价格折合人民币超过47万元/吨,这简直是明抢!是什么导致了如此离谱的价差?是海外矿山的惜售,还是国内厂商的恶意炒作?中信建投一句“海外矿石进口依旧受阻”,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,未免太过草率。难道他们没有看到,部分国内企业正利用信息不对称,疯狂收割利润?

缅甸地震与矿企困境:天灾人祸下的价格推手?

缅甸地震,的确可能对矿端供给造成扰动。但别忘了,这只是一个借口!真正的问题在于,国内主要矿企品位下降、生产成本上升。说白了,就是资源枯竭、开采难度加大。这种结构性矛盾,才是锑价上涨的根本原因。中信建投将“缅甸强震”摆在突出位置,难道是为了转移视线,掩盖国内矿业的困境?

中信建投的“长期看好”:是理性分析还是利益捆绑?

“锑价持续向其内在价值回归逻辑未改,长期看好锑价中枢上移”。这句话听起来掷地有声,但细细品味,却充满了不确定性。“内在价值”是多少?谁来定义?“长期”是多久?三年五年还是一辈子?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述,更像是为了迎合市场情绪,而非基于严谨的分析。更何况,中信建投作为一家券商,其研报的独立性本身就值得怀疑。他们的“看好”,究竟是基于客观判断,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?

钼市暗流:钢铁需求的虚假繁荣?

中信建投对钼市场的乐观,建立在钢铁需求的“旺盛”之上。然而,这种“旺盛”究竟是真实的需求增长,还是人为制造的假象?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口号下,有多少水分被掺杂其中?

钼铁钢招的“旺盛”:真的是制造业升级的号角?

“4月钼铁钢招总量约12100吨,需求表现旺盛依旧”,中信建投以此来证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速。然而,钢招量增加的背后,可能是基建投资的扩张,也可能是房地产市场的回暖。这些因素与真正的“制造业升级”有多大关系?恐怕只有天知道。更何况,即使是制造业升级,也未必需要如此大量的钼。难道我们就不能通过技术创新,减少对稀有金属的依赖?

钼替代镍:一场资源错配的闹剧?

中信建投将“钼替代镍”视为钼需求增长的双轮驱动之一。然而,这种替代真的是最优选择吗?镍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,其地位不可替代。用钼来替代镍,很可能只是为了缓解镍供应的紧张局面,而并非出于技术或经济上的考虑。这种短视的行为,很可能导致资源的错配,最终损害整个产业链的利益。

供给侧的“刚性”:人为控制还是自然规律?

“供给侧近年来较为刚性”,中信建投的这句话,暗示了钼供应的紧张。然而,这种“刚性”真的是自然规律吗?还是人为控制的结果?是否存在一些企业为了抬高价格,故意限制产量?我们不得而知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钼的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必将对下游产业造成不利影响,甚至阻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。

风险警示背后的真相:中信建投的免责声明有多可信?

研报的末尾,总会例行公事地出现一些“风险提示”。这些看似负责任的声明,实际上却隐藏着深深的套路。一句“免责声明”,就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撇得一干二净?

全球经济“不及预期”:一个万能的借口?

“全球经济不及预期”,这几乎是所有券商研报的标配风险提示。但问题是,什么才是“不及预期”?谁来定义这个标准?无论经济好坏,他们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市场的波动。这种万能的借口,让人不禁怀疑其存在的意义。

美联储的“超预期”:华尔街的恐吓游戏?

“美联储货币收紧超预期,强势美元压制权益资产价格”,这句话充满了华尔街的傲慢与偏见。美联储的政策,固然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,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唯一的决定因素。过度强调美联储的作用,实际上是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。这种恐吓游戏,只会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。

新能源“消费增速不及预期”:一个被过度炒作的概念?

“国内新能源板块消费增速不及预期”,这句话暴露出中信建投对新能源行业的偏见。新能源行业的发展,并非一帆风顺,必然会经历一些波折。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,就否定其长远的发展前景。更何况,新能源消费增速放缓,也可能与政策调整、技术瓶颈等因素有关。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“消费增速不及预期”,未免太过简单粗暴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7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